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系列报道二:《形而上学》1019a15-33:“能”的三个基本意义及实现意义上的“能”的初步界定——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8-04-16  编辑:于江霞  点击:

4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廖申白应邀来我院考察、讲学,并做了题为 《形而上学》1019a15-33的三个基本意义及实现意义上的的初步界定的学术讲座。yl23455永利伦理学研究所教师于江霞主持讲座,yl23455永利院长华正学教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何历宇教授以及全体师生聆听了讲座。

在报告开始,廖申白教授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概念的主流的研究对《形而上学》1019a15-33有所忽视。以《形而上学》1019a15-33为研读对象,同时结合《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学》等其他文本,廖教授随后深入分析了“能的三层意义”,即运动意义上的、品性意义上的以及实现意义上的,以及它们之间所构成的对照。他尤其就文本对第二个意义的表述的实质意义以及地位做了详细解读,并认为1019a15-33这段文本中对第二意义的的阐述是对区别于运动意义上的的指向实现的初步界定,是以定义方式对实现意义上的“做出的一个预备性的处理。而实现意义上的“能”的充分含义的展开又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能”概念敞开了通向伦理学的道路。

廖申白教授治学严谨、功力深厚、思维敏捷,其对文本的精深把握和精彩的论证说明对于如何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包括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如“幸福”、“技艺与实践”、“行为选择”、“德性”,尤其是德性的教授、学习与保持等,给予在场师生以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思路启示。

讲座结束后,廖教授与部分师生就“如何在运动意义上的能’与品性意义上的能’的对照意义上理解技艺’,尤其是当联系到柏拉图的技艺概念时”,“如何从品性与置性的关系角度德性’,并回应后来斯多亚派对德性的不同理解与可能批评”,“如何从品性意义上的能’的角度理解德性是否可以丧失’”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师生均感收获甚丰: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启发,而且还被廖申白教授的严谨、睿智和儒雅所感染。


Baidu
sogou